二级医院转型康复医院陷入困境亟需政策支持

发布日期:2019-05-30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法制网首页>>   首页即时滚动新闻>>   补贴少 待遇低 难留人才   二级医院转型康复医院陷入困境亟需政策支持     发布时间:2013-06-13 10:24 星期四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法制网记者 刘建

      “请问,有床位吗?我父亲需要来医院康复”当医护人员告知有床位后,40多岁的张女士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张女士的父亲是中风病人,需要接受专业康复训练,在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约了一个月后,终于等来了一个床位。长时间的等待,让张女士有些心酸。

      一边是社会对康复医疗的大量需求,一边是由于种种原因使二级医院转型康复医院面临困扰。业内人士建议,要成功转型还需要在提高医务人员薪金待遇,更新知识,增加培训机会,留住人才等各方面制定政策,使康复医疗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康复病房“一床难求”

      “现在实在没有空的床位,请预约。”“请理解,康复科有床位空出来,我们会立即通知你。”

      在上海所有三甲医院的康复病房,护士每天都在重复着以上的对话。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病后进行康复医疗,然而排队等床位,却耽误了不少人及时接受治疗。

      几个月前,72岁的王阿婆突发脑溢血。在一家三甲医院治疗结束后,就开始寻找专业的医院进行康复。“本来想,最好还是在治疗的那家医院接受康复,但是床位实在太紧张了,只好换地方康复。”王阿婆无奈地说。

      如今,沪上三甲公立大医院住院病人人满为患,绝大多数三甲医院床位都是临床治疗型。不少手术后病情稳定的病人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不得不另找医院。“目前医院有两百个床位,几乎每间病房都加了床,但还是满足不了需求,等待床位的患者每天都在增加,只能建议患者手术后到下级医院康复治疗。”某三甲医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上海,患者对康复的作用越来越认可,各大医院近年来虽然纷纷开出康复医疗科,但几乎都是门诊而没有专用床位。残联、工会、体育等部门虽有一些康复机构,但数量少、水平低,对需求最大的疾病康复而言无济于事,而专业康复医院的床位也是“一床难求”。在有限的场地里,一些医院只能通过加床等方式来增加床位。

      根据卫生部门统计,目前上海有54万人需要康复治疗,另有7万多名更严重的患者需要全护理病床。这些群体中,老年人占大多数。但是目前康复护理病床的供需比却是极其悬殊的1:60。

      医护人员缺乏制约发展

      去年11月底,由杨浦区老年医院转型的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筹)正式冠名揭牌。这是卫生部新版康复医院标准颁布后,全国范围内由二级医院整体转型的第一家康复医院。与此同时,宝山区一钢医院也正式冠名为第二康复医院。据了解,目前沪上约有10家二级医院正在考虑转型事宜。

      尽管转型很成功,但遗憾的是,康复医院内一对一康复的病人并不多见,大多数时候是一个治疗师负责好几名病人的康复。另外,这些医护人员工作非常辛苦,整体待遇并不高,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做康复医生。在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目前仅有康复医师11人,康复治疗师26人,专业医护人员的缺乏制约了康复医学的发展。

      记者在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采访时看到,一位年轻的女治疗师正在给一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患者因先天性脑瘤导致大出血,左侧一度全身瘫痪,躺在宽大的康复床上。治疗师正不断地将他的左手臂前后弯曲,然后快速用手指轻轻敲着臂弯两侧,通过刺激他的肌肉肌腱,帮助手臂恢复功能。“早上8点开始康复,除了午休时间,要做到下午4点,治疗师一直在帮助他进行各种训练,他们还是很辛苦的!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为了防止手臂肌肉萎缩,必须用力把僵硬的手臂‘掰''开,医生每次都出一大头汗水。”患者家属说。

      目前,社会上还有种误解,以为康复就是养老。其实康复覆盖的对象非常广泛,从几岁的脑瘫儿到百岁老人,都是康复对象。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康复科副主任陆微波说,康复是针对人体功能出现问题和障碍后,通过专业的医学手段来帮助他们提高和改善功能障碍、防止并发症发生,减少外在人力对他们的帮助,“一个偏瘫后无法行动的患者,经过康复后可以自己上街,或者是自己吃饭、照顾自己,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成功转型还需政策支持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