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国之力如何帮西藏医疗“拔尖”?

发布日期:2019-09-14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举全国之力如何帮西藏医疗“拔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医生张隽从医近二十年,受各种救援、调研任务委派,已上过四次青藏高原,但这次在拉萨待了快一年,他对于在西藏行医这件事儿有了更刻骨铭心的体会。
     
    这一次,张隽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员之一。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和协和医院4家医院组成了医疗“组团式”援藏的“国家队”。30名队员的任务是“组团式”帮扶建设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布达拉宫脚下的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是西藏最大的现代化医院,是西藏患者求医问药的最后关口。要实现“大病不出藏”的目标,这里是“最后的堡垒”。
     
    西藏行医面临的艰难选择
     
    刚来这里时,张隽很有自信,他觉得自己在北京见过全国各地的病患,西藏的医疗工作应该会比北京更简单一些。但真正投入工作后,他发现,这里的工作远比想象得要艰难。
     
    作为外科医生,在西藏,他要面临很多在内地无法想象的选择,比如手术用血。2017年,西藏全区的总人口只有337万人,略少于北京朝阳区的常住人口总数。地广人稀,再加上受民众宗教信仰影响,当地用血几乎全靠内地支援,西藏是全国最缺血的省份。
     
    同样受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所限,西藏居民的基层医疗和预防保健还不太健全,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不少病人不是晚期就是危重。
     
    去年12月底,一个26岁的藏族牧区女孩来到医院。她是一名包虫病患者。这是一种在藏区依然流行的地方感染性寄生虫疾病。通过口腔进入人体的包虫,会在肝脏等内脏当中寄生,一点一点蚕食掉人体内的器官组织,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女孩体内一根重要的血管下腔静脉已经被包虫侵犯。这是人体最大的一条静脉干,负责收集胸部以下半身静脉血回到心脏右心房。
     
    手术中,张隽心里十分清楚,血管损坏了,医院用血十分紧张,要十分小心,但手术中还是出血了。从发现出血,到用手摁住,上止血钳,张隽和手术台上的同事心惊,仅仅5秒钟的时间,出了2000毫升血,这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半的血量。
     
    要在西藏完成一台这样的手术,无疑是对临床医生的巨大考验。
     
    在拉萨,一台腹部外科的大型手术往往只能配给几百毫升血液,这是张隽从医二十年来从未面临过的冷峻现实。
     
    一次,有一台大手术需要3000毫升的血,但血液中心说最多只能配1000毫升,还有2000毫升要让患者掏钱付费,这会给患者增加很大负担。
     
    用还是不用?解决办法是,除了提供1000毫升血液外,血液中心还可以为这台手术另外备足1000毫升血液,一旦术中出血需要用血,保证6个小时能够送到。
     
    “如果术中大出血,我和我的病人在手术台上能不能挺过这6个小时?”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手术前的张隽。
     
    今年4月,一名六十余岁的藏族老人因十二指肠壶腹癌入院,术前黄疸已经高达350mmol/L,黄疸的患者容易出血,高原地区的患者更容易出血。出血风险已经很高,手术时却发现更加糟糕的情况:患者同时还伴有急性胰腺炎。
     
    张隽曾亲眼目睹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行胰十二指肠手术的风险巨大。“如何选择?简单的短路手术是最安全的办法,但同时也意味着患者失去了长期生存的希望。”几分钟的犹豫和考虑后,张隽选择了为病人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从上午十点持续到夜里十二点,从下午开始,张隽的脸开始肿了,脚也开始肿了,疲劳及长时间戴口罩引起的缺氧,高原反应开始逐渐加重,头疼、头晕,让他的情绪开始烦躁不安。虽然用血条件并不完备,为了患者能够长期生存,他没选择放弃。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