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偏远村落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发布日期:2019-05-25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给偏远村落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背着背篼当医生
     
    初夏的重庆,天气还在坐过山车,头一天是烈日当空,第二天就变成了时断时续的小雨。
     
    “现在雨虽然停了,但泥巴路还是很滑,走路小心!”叮嘱记者的人名叫邹镜,是重庆市九龙坡区陶家镇卫生院的副院长。
     
    早上10点,忙完院里的工作,邹镜和院长邹盛有一行5人就背上竹编背篼,从镇上出发,前往10公里外的锣鼓村,准备为那里的老人做体检和诊疗。
     
    几乎每个月总有一些日子,在通往陶家镇各个村庄的田间路上,都能看到一群身穿白大褂,背着背篼的人。他们是镇卫生院的流动体检队,由全科医生、全科护士、体检医生、乡村医生等组成,为偏远村落里的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提供上门诊疗服务。村民亲切地称他们为“背篼”医生。
     
    这一天,记者跟随“背篼”医生走上了泥泞陡斜的小路。
     
    “跨界混搭”
     
    心电仪、B超机、便携式体重秤……出发前,医生护士们熟练地往背篼里装着仪器。“最重的背篼,大概有15公斤。”邹镜告诉记者,由于沿途有不少山路,汽车无法通行,因此背篼这件农家用具就成了流动体检队的“标配”。大家称这是眼下流行的“跨界混搭”。
     
    2008年,邹镜大学毕业,回到家乡陶家镇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陶家镇下辖8个村,过去,村民们每年都会到镇卫生院例行体检。但渐渐地,医生们发现,来的人越来越少了。
     
    邹镜了解情况后得知,如今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孩子缺乏足够的健康意识,“怕麻烦”不愿来体检。还有些村民因年纪太大或行动不便,无法到卫生院看病或做体检,这就导致不少人的小病硬生生拖成了大病。
     
    为了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在邹镜的提议下,从2012年起,陶家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背上背篼、带着仪器,走村串户地为村民们提供上门服务。7年多来,“背篼”医生已为1000多位村民入户进行体检、健康干预和康复训练。
     
    杨智潇今年29岁,虽然年纪不大,但作为康复理疗科的医生,他已是有近7年经验的“背篼”医生。“走下去才知道,村民们需要的不仅是诊疗服务,还有相关观念的普及和政策解读。”路上闲聊时杨智潇告诉记者,自己的妻子商曾羚也加入了巡诊队伍,“她在卫生院从事财务工作,可以当面向村民讲解医疗保障的相关政策。”
     
    “你们简直就是全能医生”
     
    经过弯曲的山路和陡峭的石阶,同时还得提防不知从哪儿蹦出的野狗,步行约15分钟后,“背篼”医生们首先来到了锣鼓村102岁的老人谭信义家里。
     
    老人显然认得这些多次上门的“白大褂”,她高兴地双手拍掌,口中不断呢喃着什么。杨智潇放下背篼,取出医疗器材开始准备,同行的护士则小心翼翼地将谭信义搀扶进屋,协助她平躺在床上。
     
    很快,简陋的农舍变成了临时诊所,心电仪、B超机陆续开始工作。仔细看过检查结果后,邹镜俯到老人耳边一字一字大声地说:“婆婆,一切正常!您身体好着呢!”好像生怕老人听不见。
     
    “谢谢医生,留在我家吃个午饭吧!”听说体检结束,谭信义的儿子上前握住邹胜有的手,连连弯腰致谢。“不用了,我们要赶紧去下一家,人家空腹等着一定挺难受!”背上背篼,这支小队伍又踏上了山路。
     
    对陶家镇各个村庄的道路,邹镜都很熟悉。这不仅因为她是“背篼”医生,还要归功于这几年她对家庭医生政策的宣传。
     
    “家庭医生就是全科医生,要对服务对象进行全面、连续、有效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邹胜有告诉记者,目前陶家镇卫生院的医生都以全科医生为培养目标,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基层医疗资源,让群众就近就医、及时就医。2016年,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大力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只是截至目前,即使在大中城市,市民对家庭医生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不算高,更不用提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为此,邹镜利用巡诊和空闲时间,轮番到8个村庄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政策和惠民意义。2017年底,陶家镇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了60%。
     
    “多亏了全科医生,我才能再站起来。”在九龙村,65岁的村民张忠林半身不遂卧床多年。签约家庭医生后,镇卫生院专门为他定制了康复治疗方案并根据情况及时修改。如今,张忠林已能依靠拐杖缓慢行走。“你们哪里是全科医生,简直就是全能医生!”又一次如约见到“背篼”们出现,老人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还有老人在等着我呢”
     
    “小心,这里容易摔跤!”经过一处羊肠小道,全科医生黄代兵提醒记者。原来,他曾在同一个地方一脚踏空摔下山坡,手脚多处磨破,背篼里的医疗器材散了一地。医护人员开玩笑说,自从当了“背篼”医生,大家都摔得很有经验了。
     
    摔跤算不上什么大事,更让“背篼”医生犯愁的是无法正常完成服务。有的老人长年独居,性格孤僻不易接近,医生要想为他们检查身体,先得通过拉家常获得他们的信任。
     
    “若是遇到有精神疾病的村民,就更麻烦了。”杨智潇说,这种情况除了需要患者家属的协助,还要求医生有极大的耐心。“有一次,我还被一位精神病患者拿刀威胁过。”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