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下的中国医药出海

发布日期:2019-06-19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贸易摩擦下的中国医药出海

    中国内药企“一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与美国Mycovia公司达成协议,引进一个用于治疗和预防多种真菌感染的专利先导化合物 VT-1161,恒瑞将获得该化合物在中国的临床开发、注册、生产和市场销售独家权,除了后续的销售提成,恒瑞将支付研发、上市和销售等里程碑付款1.08亿美元。

    美中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医药市场,在中美贸易摩擦关口,医药被认为是受影响较小的行业之一,但未来中国医药“走出去”和“引进来”也面临着复杂局面。

    中国医药保健进出口商会报告显示,2018年影响最大的贸易摩擦是中美贸易战。从4月开始,美国先后三次宣布对中国出口美国的约2000亿美元产品加征关税。经过各方努力,目前美方最终实施的征税清单已排除原料药和制剂产品,仅保留27个医疗器械类产品,大部分为核磁共振、CT、超声、直线加速器、心脏起搏器等先进医疗设备。此外,2018年我国出口的医药产品遭遇来自印度和美国的反倾销、337调查等贸易摩擦案件8件次,涉及糖化甜菊糖苷、甘氨酸、扑热息痛、血胆固醇测试仪等。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出海需要在不同领域、不同市场寻求更多元的机会。

    2018出口增进口降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双方互加关税。今年5月10日,美方对约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自6月1日起,对已实施加征关税的约600亿美元清单美国商品中的部分,提高加征关税税率。

    但医疗行业不在此行列。在不加税的同时,中国对绝大多数药品实行零关税。

    医疗器械方面,中国对心脏起搏器、支架、助听器、人造关节等植入人体的器械均没有加征关税,其他纳入征税范围的医疗器械大部分仅征收5%,征收20%或25%关税的产品数量很少,主要是医院用的核磁共振设备、X光检查设备等,考虑到进口替代等诸多因素,这部分对市场最终售价影响不大。

    中国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额1148.51亿美元,同比下降1.56%。其中,出口644.22亿美元,增长5.96%,进口504.29亿美元,下降9.75%,对外贸易顺差139.93亿美元。

    医药进口量增价减,虽然国内需求依旧增长,但主要医药进口产品如西药制剂、生化药价格下降,进口额下降。

    2018年,中药类出口金额39.09亿美元,同比增长7.39%。出口前三市场依旧是美国、日本、中国香港。西药类产品出口368.83亿美元,增长4.03%。其中,原料药出口300.48亿美元,同比增长3.20%,外需较2017年疲软,增长有限。制剂出口41亿美元,同比增长18.64%,欧盟、澳大利亚、美国市场位居市场前三。近两年,出口至欧盟市场的制剂增长迅猛,2017年增幅53.51%,2018年增幅再创新高,达到80.30%,出口额12.07亿美元。生化药出口27.35亿美元,同比下降5.13%。主要因素是酶和辅酶类制品出口下降明显,但生化药出口最大品种肝素类产品出口价格大幅上涨23.92%,出口额达到11.03亿美元,增长40.04%。

    医疗器械类出口金额236.30亿美元,同比增长8.88%。欧盟、北美市场的增幅较高,分别为10.92%和10.25%。德国首次超过中国香港,跃居中国医疗器械出口第三大贸易伙伴。

    与此同时,医药进口首现下降。2018年,我国医药类产品进口额504.29亿美元,同比下降9.75%。主要因素是西药类产品,尤其是西药制剂和生化药的进口额大幅下滑造成。位居我进口医药产品之首的西药制剂下降24.05%,进口额130.30亿美元;位居进口第四位的生化药下降41.21%,进口额47.53亿美元。

    医保商会分析:国内的医药产品需求并未减少,进口额的下降主要是进口药品价格下调所致。2018年,17种抗癌药大幅降价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一致性评价以及4+7集采等一系列政策导致进口药品价格下降。西药制剂进口均价同比下降25.36%,生化药进口均价同比下降36.32%。

    除西药类之外,中药和器械类产品进口依旧保持稳定增长,增幅分别为19.38%和8.89%。

    多元化的创新探索

    6月17日,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孙咸泽在第十届中国与世界医药企业家高峰会上指出,“目前我国医药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还是以贸易为主,出口产品多以中低端为主,原料类产品超过出口50%,出口化学药以原料药中间体为主,医疗器械以耗材及中低端产品为主,中药仍以提取物和饮片为主,离高质量发展还有差距。”

    在如何走向国际化、更有竞争力的探索上,创新是被提及的最高频词汇。

    “2006年,中国基本上没有企业能够通过美国FDA认证,走向国际化时,片剂比针剂容易,但我们开始就很明确,要以针剂为起点。”恒瑞医药副总经理沈亚平在上述会议上表示,“恒瑞是国内第一家把注射剂产品带到美国的企业。我们做的都是快、特、难。”他解释,一是在仿制药过期的时候,就能把产品推向市场,二是做有特色的仿制药,三是选择有一定的难度产品,竞争少一些。“现在恒瑞在美国卖的大多数产品,竞争对手都非常少,有些甚至属于短缺产品。我们未来对美国市场还是充满信心,不认为贸易战对我们有比较大的影响。”

    制剂出口目前已成为中国药企走出去的重要标志之一。2018年,中国制剂出口发达市场23.72亿美元,同比增长38.39%。欧、美、日规范市场增幅分别为80.30%、24.62%、27.49%。制剂出口放量增长得益于各家医药企业的长期耕耘,华海药业、天道医药、恒瑞医药、齐鲁制药、人福普克等制剂企业领跑发达市场出口。

    美国简明新药申请(ANDA)文号的获批数量也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制剂出口的成果。2018年,中国企业共获得71个ANDA批准,创下新高。广东东阳光、华海药业、人福医药获批数最多,分别为12、11、6个。

    对于贸易摩擦后策略,多方合作也是应对措施之一。美国人福CEO孟晓峰举例说,在美国布洛芬从前年以来一直非常紧缺,很大程度上是从中国进口。“布洛芬最初是加到关税清单里的,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有些公司尤其需要中国原料,比我们还着急。当时很多美国公司一起参加听证会,最终给美国国会的理由是,如果中国的布洛芬不能顺利出口到美国,美国布洛芬价格就会猛涨。”

    如何排除在清单之外,需要多方努力。“从清单的筛选中,如果有产品受影响,需要和下游企业共同合作。目前看来,一些产品制剂和大量的原料药,可以顺利得到保护。”

    复星医药走的国际化路子则是在前期规避风险。2016年,复星医药出资近11亿美元收购印度药企Gland Pharma,是近年来中资医药企业出海最大的并购案之一。

    当时并购Gland Pharma也有国际制药巨头参与,外界有评论称复星出价过高,复星医药总裁兼CEO吴以芳解释,“Gland Pharma做的是高难度的注射剂,有竞争力,在中国也有非常大的协同。第二,这个企业70%以上的收入是美元,汇率的风险小得多。在全球化过程中一定会有逆全球化的东西存在,但从长远来讲,我还是看好国际化。”

    另一个被不断强调的是技术累积和在规范市场寻求份额。

    “在走向国际市场上要有技术导向思维,比如国药集团已经在欧洲做了一些企业并购,在市场上好像也没有太多的浪花,但这是一种技术的培养和累积。”国药国际总经理李粲指出,在走出去的竞争力方面,“怎么样以终端导向型走出去?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在规范市场要占有市场份额。”

    医保商会副会长孟冬平指出,中美贸易对峙、摩擦不断升级让国内医药行业有了更多冷静思考,“我们在追逐速度、规模的同时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产品、质量乃至国际营销渠道的培养。如果想要在国际市场立足,必须要有专业实力。”

    挑战之外,其他市场也对中国企业伸来了“橄榄枝”。英国“脱欧”导致欧洲药品管理局从伦敦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在此前由荷兰外商投资局(NFIA)主办的荷兰生命科学与健康产业专题研讨会上,荷兰莱顿生物科学园企业家协会董事会成员 Wolf ONDRACEK 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表 示,“中美贸易摩擦客观上也让更多中国企业将对外投资的目光从美国转向欧洲,比如荷兰作为欧洲门户,背靠5亿消费者,在税收制度、研发激励等方面也很有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